原文地址:广东现代舞团加演两场《本无》 作者:曹诚渊
广东现代舞团在4月份首演《本无》后,观众反应热烈,不但19至21日的三场门票全部售罄,向隅者众,还有许多首场观众希望再看一次如此精彩的演出。舞团的同事商量后,决定在一个月后的5月13及14日(星期一、二)于舞团小剧场内加演两场《本无》。错过首次《本无》演出的朋友,这次千万要留意日期,并尽早订票了!
广州新快报的记者陈煜堃观看了首演前的彩排,深感振奋,并特别为作品写了一篇采访报道,刊登在4月18日的新快报专栏上,转载在这里,和朋友们分享:
***************************************************************
4月19日至21日,一部虚虚实实、如梦如幻、刚柔并济的现代舞作品《本无》将在广东现代舞团小剧场上演,这也是舞团的一对“夫妻档”——李翩翩和谭远波继2011年的双人舞《一云三》之后,携手创编的首部大型节目。
对于新作的命名,记者原以为既然是“本无”,再去追问其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或是尝试用语言来限定当中肢体传达的意图,仿佛多余?但就昨晚彩排前,李翩翩、谭远波接受采访坦言,作品有着清晰的逻辑和结构,观众所见并非看似混乱无序的即兴表演,“在不断叠加到逐一消解的过程中,来展开一段让人回归本初的内心探寻之旅。”
【“本无”是什么?】 从有到无,在汰繁去芜的渐悟中探寻自我
记者:“本无”一词让观众听之觉得抽象无形,你们的创作背后是否有着一个具象的故事?作品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谭远波:本无,出自禅宗六祖惠能的开悟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想表达的是,人活在当下好比是“入世”,只有当大家抛开纷扰杂念安静下来,才能回归到一种“出世”的状态,来看生命最本初的一种状态。在舞蹈中,将通过“本无”一词,作为对舞者身体的一种引导,呈现给观众一个肢体语言从不断丰富再到逐渐简化的过程。
记者:就像是展开了一段探寻自我的旅途?
李翩翩:是的,我们的初衷就是在强调一次汰繁去芜的渐悟,一个探寻自我的过程。在我们舞者看来,跳了很多年的舞蹈之后,经历了各种各样风格和编舞的尝试,从而让自己的身体语言变得越来越丰富,似乎可以驾轻就熟地诠释不同的作品,但是每当我们安静下来,往往会想什么样的舞才是自己想跳,身体本身又想做什么?这是舞者常常会对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所以有了在《本无》中的尝试与找寻,它甚至可以看成单纯从一个舞者的身体角度出发,从最原始的状态开始,再不断地去复杂化,而最后又把这些绚丽的表象一层层剥掉,回归到了一个身体的本初状态上来。
【舞者扮演的“角色”?】 强调身体没有故事,舞者只是独立个体
记者:那么这样的一部作品,是否更为开放,而不显露叙事的痕迹?此外,在作品中舞者们有没有各自明确的身份或角色?李翩翩:是的,我们并没有刻意地去讲述一个具体的、完整的故事。但在某些舞蹈段落中,观众会隐约看到某个舞者在塑造其角色或状态时,所带来的一些碎片式的叙事,譬如说在集体舞中可能表现出大街上过往匆匆的路人甲乙丙丁,而在独舞、双人舞中也可能闪现出一些诉说自己的故事或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画面,它们同样会很鲜活生动,同样能带来因人而异的触动和感受。
此外,为了切合“本无”这一命题,我们在服装设计上也只是更多去强调身体本身,所以观众眼中的舞者们更为中性,也没有特定的身份或角色,而仅仅是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
记者: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会不会意味着舞台上更接近于一种“即兴”的呈现效果?
谭远波:不会的,因为我们整个作品是很有结构感,一看就是设计编排好了的,肯定不会让大家有一种即兴的感觉。你刚刚所说的“开放性”很对,它更多是体现在对身体的包容上,但在全长60分钟的作品中,舞者在台上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直持续向上的能量,像是在不断地叠加,直至满溢后再一点点地抹掉,回归到一个零的状态,这个过程是有着清晰的逻辑和结构。
【“身份”转换是挑战?】编舞像下棋,需要大局观和掌控力
记者:舞台上将有多少舞者,你们也是其中一份子吗?
李翩翩:一共有14位舞者,但作品本身不会撤幕,他们没有中途喘息的机会,会一直在舞台上表演。所以我俩这次不会登台,毕竟真的太累了(开玩笑)!
记者:从台前到幕后,从舞者到编舞,无疑这是一种成长,但是否也意味着一种改变,当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
2013年4月18日
评论